鱼、禽、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,富含优质蛋白质、脂类、脂溶性维生素、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,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此类食物蛋白质的含量普遍较高,但脂肪含量较多,能量高,有些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,摄入过多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,应当适量摄入。
GO ON
Vol.1
动物蛋白

水产品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,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,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,可首选。
蛋类各种营养成分比较齐全,营养价值高,但胆固醇含量也高,摄入量不宜过多。
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,脂肪酸组成优于畜类脂肪,选择应先于畜肉。
畜肉类脂肪含量较多,饱和脂肪酸较多,尤其是肥肉。瘦肉中脂肪含量较低,应少吃肥肉,选择瘦肉。
烟熏和腌制肉类在加工过程中易遭受一些致癌物污染,过多食用可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,应当少吃或不吃。
Vol.2
推荐摄入量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》建议成人每天平均摄入水产类40~75g,畜禽肉类40~75g,蛋类40~50g,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~200g。

💦关键推荐
鱼、禽、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。
每周吃鱼280~525g,畜禽肉280~525g,蛋类280~350g,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~200g。
优先选择鱼和禽。
吃鸡蛋不弃蛋黄。
少吃肥肉、烟熏和腌制肉制品。
Vol.3
合理烹调畜禽肉
可采用炒、烧、爆、炖、蒸、馏、焖、煨等方法。在滑炒或爆炒前可挂糊上浆,既可增加口感,又可减少营养素丢失。
多蒸煮,少烤炸
肉类在烤或油炸时,由于温度较高,可使营养素遭受破坏,如果方法掌握不当,容易产生一些致癌化合物污染食物,影响人体健康。

既要喝汤,更要吃肉
我国南方地区居民炖鸡,有喝汤弃肉的习惯,这种吃法不能使食物中的营养素得到充分利用,造成食物资源的极大浪费。实际上,鸡肉部分的营养价值比鸡汤高得多。

通过以上介绍,我们知道了如何正确食用鱼禽蛋瘦肉。按照推荐量食用,才能避免出现能量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等问题。
发表评论
发表评论: